扇贝

浅析烹饪艺术本味的魅力

发布时间:2023/6/28 17:32:36   
北京皮炎医院那里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118286.html

清代诗人兼美食家袁枚认为,有些菜要吃其本味,那些“味甚厚”的莱肴原料适宜独食,不可搭配,如鳗、蟹、鍋鱼与牛、羊肉。他说,这些食物要利用五味精心烹调,才能得其美味,去掉不正之味,这已够忙的,哪有功夫撤开它的本味别生枝节呢?袁校认为南京人喜欢用海参配甲鱼,这是不足取的,因为海参的腥昧会沾染于甲鱼。当然这是一家之言,按“适口者珍”的道理,可以打破这一框框。例如有一款菜叫“甲鱼吞珠”,它的配料不但有猪肉,还有河虾,虾有腥味,会沾染甲鱼,但还是有人喜欢吃。

宋代诗人陆游到了晚年基本上吃素。他所喜欢吃的蔬菜有芥、芹、笋、韭和枸杞等。还有荠菜,也是他所推崇的,常常吃得不肯罢休。他主张吃新鲜的,烹法很简单,煮时不加盐酪,这在他的诗中有反映:“惟芹天所赐;青青被陵网。珍美屏盐酪,耿介痰雪霜。”他“屏盐酪”是为了突出荠菜的本味。清代的戏剧理论家;李笠翁也很欣赏菜的本味。他最爱的蔬菜是笋,认为是“蔬菜第一品”。他主张“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吃笋也要“孤行”。“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加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在掌食中,他钟爱河蟹,同样地认为不以他物伴之,“只有蒸米吃,才不失色、香、味。”

闽菜中有一款“鸡汤余海蚌”,在闽菜中评价最高。此菜以海蚌的斧足入烹,以先余后烫的方式成菜。烫的汤可用老母鸡、鸭或江瑶柱,不论用什么,都不能掩盖它的本味。此菜不用配料,吃来柔挺而腕嫩,味道清鲜略甜,全是海蚌夺味,折服许多美食家。在香港,原来是加拿大象拔蚌称雄一时,现在与它相比,是相形见绌了。

当代名厨胡长龄烹调技艺精湛,他认为:“笋有笋味,肉有肉味,鱼有鱼味。就是说,每一件原料都有自己的滋味,即使采取同一种调味方法,人们也容易把它们区分开来,如盐水牛肉和盐水脑,同样是盐水调和,但人们吃在口中,就会是两种不同的滋味,香味也不一样

这种说法与袁枚的见解是吻合的。袁故认为:“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他还说:“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胡长龄介绍过“干菜炖樱桃肉,它很能突出各自的本味。因为干菜缺脂肪,而五花肉脂肪多,肉缺清香,干菜恰好补香;于菜吸入肉中脂肪而油润,肉又因脂肪被吸而不腻,相辅相成,而又保持各自的本味。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烹饪艺术首先是一种味觉艺术。味,是烹饪艺术的核心。菜肴是供人食用的,是通过舌的味觉而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味不美,即使形态、色调再美也算不得是佳肴,算不得精妙的艺术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涵盖丰富,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而“五味调和”的饮食观念则是其典型代表。

它是人们烹调食物和宴享美味的最高标准,也是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和谐美”的最高追求和完美表达。笔者认为只有在“原料的选择”、“食物的烹调”以及“饮食的审美”这三个环节都实现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本味”。“凡物各有先天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所谓“物各有先天”,就是指食物原料各有其不同的自然属性和特征。

如果选择的食物原料“物性不良”,即使厨艺高超、出神入化的“易牙烹之”,再名贵的食材也会“无味”。由此可知,根据原料的天然属性,选择适合烹调的“良性”食材,是实现“本味调和”目标的重要环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2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