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扇贝 >> 扇贝功效 >> 一年里最好的日子去了石浦,四天三夜,没吃
小时候,杭州海鲜馆子很少,吃过最棒的,应该是杭大路上一家打着“象山石浦”名号的。所以从那时开始,石浦的海鲜=好,基本就是我的一种思维定式。
但在接下来的多年里,温州台州宁波舟山上过北下过南,唯独那么近的石浦迟迟没去。终于趁着开渔后第一个假期,排了4天3夜,早上8、9点出发,中午就到了这个帆樯林立的渔港小镇。
----------------------------------------
恰好肚饥的时候,从一碗海鲜面开始渔港体验我觉得是不错的。石浦的海鲜面和舟山的有所不同,汤头并不像在舟山普遍吃到的这么浓厚,不会有你期待的那种一口汤鲜到翻白眼的情况。
除了各类鲜货,煎炸过的黄鱼、鲳鱼、带鱼,当然还少不了这里吃面必备的姜蛋。
煎炸处理过的鱼,下到面汤里能煮出比鲜货更浓郁的风味。加上鲜甜的几只红头虾就可以很好地支撑一碗面了。姜蛋是一个很妙的存在,和鸡蛋一起煎制之后的姜末少了几分辛辣。吸收了汤汁后也松软可口,兼顾去腥暖胃。
另外的两碗,海味和芹菜的搭配也是浙江沿海人的一种习惯,而土生土长的人,一定会推荐你吃最细的米面。
就像在古城墙外吃到的这碗米面,新鲜海味汇聚的鲜甜滋味被米面充分吸收,浑然一体。
石浦的面摊儿上,但凡这个姿势在吃面的,大多是本地人。什么原因我无从考证,你可以自己体会体会。
不要纠结哪家,街头巷尾找一家这样破破的老铺子吃一吃就可以了。
作为汉代已有耕海牧鱼记载的一个老城镇,石浦镇的中心,保留着部分建于明代,为巩固海防抗击倭寇而建的古城。走走看看,顺口吃点当地小吃,还是要的。
虽已沦为60块门票的旅游景点,但黑瓦白墙木门和石板阶梯,还保留着浓厚的历史味道。
城楼不大,威震浙洋四个大字还是体现了作为当年的海防重镇的历史地位。
烧仙草并不只是福建、台湾的特产,同样也是石浦的传统味道。古城街边的老奶奶慢条斯理黑的白的各给你挖两勺,加点糖水,点一点薄荷。一杯凉凉的端在手里逛逛吃吃,可以说是很舒服了。
古城边处处都是油炸小摊儿,买的是拖了面衣的炸小黄鱼和虾饺。
虾饺是传统的叫法,其实是微咸的面糊加上葱花,摆上几只本地红头虾,下锅炸成饼状。所以很多小摊也就顺势称它为虾饼了。
外部脆口,咬开后热乎松软,散发着经过油炸的虾壳的香气。红头虾的壳虽硬,但经过油炸后足够酥脆,嚼下去完全没有问题。
说不定比我年纪还要大的理发店,要是对自己相貌儿够自信,进去刨一个杨梅头看看。
街上现烧现卖的烧酒铺子,如果不是自己把酒已经带齐全了,可是可以拷上一斤拎去吃饭。
当地接应的地陪Jerry姐要晚一天才到,所以头一顿晚饭我们自行了断。不想去人头攒动的海鲜排挡街,找个本地小馆子是我们的目标。
在镇子边缘找到一家颇受好评的老店,看着台子上的鱼闪着新鲜渔货才有的金光,心也就放下了一半。
3个人霸占了12人座的包厢,点完菜,拎出带来的酒。带了金门高粱,一是我喜欢不过分调配的单纯口味,二是宁波象山这个地方,和台湾也是颇有渊源的。
长在礁石上的丑陋藤壶,是海边人喜欢的美味,简单的葱姜水煮,吃的是原始的鲜甜。
淡菜上桌就会发现,杭州吃到的壳薄肉瘦的淡菜肯定不是这里产的。这里淡菜有多大多肥壮,你看右图里我的大拇指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相比醉泥螺,我更喜欢吃新鲜的,仅用一点酱油调味的葱油泥螺,就很好。
“蟹啊,一人一只好咧,这个小一点的正好。”老板娘这句话是没错,半斤一只的白蟹,饱满肥壮,又不至于太大而填饱了肚子。
老板娘席间进来询问菜色是否满意,正好上来这盘红烧肉鳎,一口下去真是要夸一夸。本地厨师对鲜嫩度控制恰到好处的前提下,一样保证红烧得足够入味。
鳗泡芹菜,也就是用芹菜烧鳗鱼胶,香酥之余微微带点粘口的韧性,嚼在嘴里感觉就已经补到了……
我吃海鲜,定要蒸一盘酱油调味的小梅鱼。蒸到恰好的小梅鱼肉质非常细腻鲜甜,至于新鲜度嘛,你自己看看这个金银财宝一样的光泽就知道了。
这盘蔬菜都是挂了面衣炸起来的,嗯……就是稍微硬一点的蔬菜天妇罗,也是有点意思。
芹菜鱼丸汤收尾,鲜美自然不在话下,除了鱼丸,还有处理的很嫩的鱼肉、瘦肉和肉丸。一顿饱餐,晚上是哪儿都不想去了……
曙海饭店
石浦镇曙海路27号
石浦镇依渔港而建。所以早晨起来,码头上散散步,也许可以看看卸货的渔船,吃个当地早餐,就不错。
镇子靠海边,就是每天渔货上岸的渔港码头。
正值渔季,港边停泊的船只多半是昨夜满载而归的,经过和家人短暂的相聚,今天修整补给之后又将启航。港边渔船多半是这样双双停靠的,原因我晚些告诉你,你可以猜一猜。
渔港的码头隔着海湾就可以望到东门岛,长假期间去被央视报导过的东门渔村显然不太明智,海边走一走,去逛菜市场比较靠谱。
和在台州一样,食饼筒,这个大号春卷,在这里也是可以从早餐吃到晚宴的食物。
石浦菜场门口的早点摊,虽然作为早餐已经足够丰富、营养了。但总是让我觉得不够满足。
于是柯奶奶,也就是Jerry的婆婆,给我们准备了一餐,可以说是很豪华的食饼筒主题晚餐。
各种鱿鱼、芹菜、炒米面、蛋丝、虾仁、蟹腿肉,再剥几粒多汁的蛏子,裹成胖鼓鼓的一卷,大概就是对食饼筒最好的表达了。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逛一下菜场。因为在当地几天里吃到的东西,都能在这里找到根源。而这座以海鲜为灵魂的小城,更是如此。
昨晚吃到的淡菜,原来是产自2小时船程之外的渔山岛。
肉质鲜甜软韧的佛手螺,是鹅颈藤壶的一种,在藤壶里算是最贵的。但和在欧洲被炒至天价的同类相比,这里的价钱真心是跟白送一样。
密密麻麻的辣螺什么的,随手抓两把回去抄一抄,一顿下酒菜有了。
当然大号的螺也很多,图1的角螺,口感比2、3的大钉螺和毛螺更鲜甜。所以除了白灼和盐烤什么的,还可以取出螺肉来煲汤。
菜场里简陋的灯光下,小黄鱼和鲳鱼闪着的金银光泽,就是鲜度的最好说明。
当然了,和上图的小盆友比起来,同色系的这两箱,就要贵非常多了……
猫头鹰说的,土话讲这叫沙鳗,其实是泥鳅大小,肉质更活更滑。
正经的一摊鳗鱼,4、50厘米至两米长的,一应俱全。随便拎一条小的回去切几片火腿配着一蒸,哎哟喂……
东海的带鱼是最好吃的,肉质最为细嫩鲜美。渔家的吃法,表面的银色是不刮掉的,否则,这条带鱼就是不完整的。
鮸鱼和剥皮鱼都是我喜欢的,鮸鱼是因为吃过温州大师亲手做的敲鱼汤。而剥皮鱼因为价格低廉,是我在宁波当兵时,是餐桌上的常客。
当然,也是有金枪鱼(图2)这类的,只是如果想刺身,这个品种肉质略逊了一点。图中较大身材较好的这条,旁边的阿姨说叫青gang,看起来像是很鲜的样子。
手掌长的大竹节虾,光是看着我已经想象到刚刚灼熟时,剥出来弹嫩虾肉的鲜甜味道了。
当然也不是都讲究大,扇贝我就喜欢这种小号的活贝,肉质更鲜活更有灵气。翠苑菜场的舟山佬偶尔有货,就算是百八十块的高价我也是要硬着头皮买上2斤的。
梭子蟹大的已经有一斤左右,现在还是吃白蟹吃肉的时候,再过上一小阵子,膏蟹的膏一红……你都懂的。跟柯奶奶学到一小招,蒸蟹的时候撒一点烧酒,微微酒香的风味,很棒。
小章鱼有个诗意的名字:望潮。即使是在这里也不是每天都能见到。红烧,一口一个鲜香脆口。因为整个嚼食,所以还有一个因为嚼它的声音而来的名字:叽咕。
这个小石蟹,在我写东极岛的这篇里可以说是主角,在海鲜面里的表现堪称完美。当然在石浦,我们之后会以另一个形式见面。
因为品种全、价钱也不贵,所以会有很多外地客采购海鲜带回家。在菜场的一角,也能找到打包保温箱的摊子。打包师傅的动作,比你们平时见到的快递小哥要快上几倍。
石浦菜场
石浦镇荔江路85号
我认识出门在外的海岛人,都会带上几包家乡的咸鱼,偶尔拿出来蒸一片嚼一嚼,就能想到家里饭桌的温暖,因为“故乡的风里,都是咸鱼的味道啊~”。
国庆假期人多,更原始路途也遥远的渔山岛是去不了了,周边的小岛要过轮渡的,车辆也是大排长龙。海岛的码头、轮渡无一例外,都是自晒干货的摊儿。
我最喜欢海鳗鱼干,不要太咸的,肚子部分切丝,炒芹菜,只需烹一点料酒,人间美味。
经过多次腌制,咸度很高的三抱鲞,之前发过毛豆烧鲞就是用的这个咸鱼,是多少海边人心里忘不了的滋味。
各样的鱼干就这么随意摊在家门口,且晒且卖着,一切随缘。
高塘乡的花岙岛,因为独特的地貌而被称为海上石林。当然,朴素岛上的小小渔村吃个午饭,也是可以有一份装B指南。
我们是从高塘坐轮渡去到花岙岛的,在说这个小岛之前先提一下,高塘的沙土地,可以种出特别美味的水果,比如在柯奶奶家吃的这个沙地瓜,除了甜,还有一种特别的鲜爽。
翻过一个山头到达岛屿南端,地貌突然就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了。
海水侵蚀行程的巨大柱状节理,占据了岛屿南部相当长的距离。这是从海上看的视角,宛若一片海上石林。
从我们爬的半山腰看下去的景致。当天气温很高,其实这个时候我是假拍照,真喘气。
从高处看下去,可以看到沿岸被泥沙浑浊的海水,过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恢复了湛蓝色。
这片石滩,有没有让你想起野柳什么的?不过老实讲,我当时想的是,这些礁石里应该有不少石蟹吧……
然后以为动力,岛上随便找的餐厅,吃到了我一直想吃的石蟹。虾、蟹、贝、螺,简单盐焗,加上一点啤酒的熏蒸,最纯粹的海味。
之前菜场见过的大钉螺经过盐焗,肉质紧实且香。而且是在这么多种螺里,这个鲜橙色的螺肉颜值也是最得我心。
再红烧一盘小鲳鱼配虎头鱼(小石斑),干下去两碗饭,真是舒服到不行。
饭后小憩就在餐馆的院子里,是把随身的威士忌拿出来喝一喝的好时候,景区门口买到结成冰块的矿泉水,我处心积虑留到现在,就为了可以在威士忌里放个大冰块。
别嫌杯子矬,就连雪茄,也是用剪刀剪的。
至于朋友圈装逼模式,可以换个风格体现。
岛上随便开车兜了兜,在小渔船码头晒着太阳吹着海风打了个饱嗝,嗯……要不还是回酒店去睡一觉好了。
顺路(因为只有一条路),假惺惺的还是去岛上抗击倭寇的旧兵营到此一游了一下。
虽然头一晚我们吃的餐厅已经很完美了,但我更喜欢的还是在柯奶奶家的家常小宴。毕竟妈妈的味道,才是这坐小城最根源的记忆。
在柯奶奶家吃了两顿晚饭,有这样满桌家常做法的海鲜小宴。
也有这样满满一桌,围绕着几张饼皮的食饼筒主题大餐。
自家做的咸菜滚小黄鱼,是最家常的味道,鱼身保持完整,但又煮出浓郁咸鲜。
菜场多见的白丸鱼饼,和最右边的马鲛鱼肉做的鱼面,在长辈家里也是亲自动手制作的。
柯奶奶自制的鱼面,加莴笋豆芽金针炒制,胡萝卜点色,番薯粉勾薄芡,最后撒上一点白胡椒粉,这一盘我一个人就可以吃完。
咸菜煮的鱼丸汤,加上番薯粉皮的水晶小水饺,可以在晚餐喝酒前先来上两碗。
大量黄酒,加上核桃生姜红糖红枣鸡蛋煮的野生青蟹。这个吃法我是第一次见,蟹肉仅靠本身的微咸就足够,而用满是红膏的蟹盖来喝满是黄酒香的汤汁,真是吃蟹喝酒两不误。
海岛散养的海鸭蛋,蛋黄大,香,用来做一碗姜汁黄酒红糖核桃调蛋作为餐后甜汤,完美。
当然如果你还有胃口,可以再来个酒酿馒头,只靠酒酿的微甜的松软小馒头,也是很多宁波人心里,家的味道吧。
在柯奶奶家的晚餐吃得很急,因为邻居裘老板的一句话:“我朋友的渔船刚靠港准备卸鱼,你们要不要去看看?”这种诱惑,谁挡得住?
因为渔船的满载归来,入夜的渔船码头也灯火通明,热闹起来。
渔民们配合无间,仓底冷藏保鲜的渔货被整理成整箱整箱提上来。
通过几条钢架组成的人力传送带,渔获被送到早已在码头等候的卡车上。
今年休渔期比往年长整整一个月,禁止大量捕捞是有显著成效的,至少劳资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鲳鱼……
现在解答一下为什么渔船往往是双双靠岸,为了更高的效率,渔船常常两艘协作拖网捕鱼,所以满载归航卸货的时间也是相同的。所以只需停靠一个泊位,通过传送带卸货就行了。
一两千箱渔货要装许多车,货车进出的间隙,船上的工人得以吸一支烟休息片刻。
也是趁着这个时间,热心邻居裘老板带我们赶紧搜刮了一些我们想要买回家的渔货,比如快两米长的海鳗和1斤一条的银鲳鱼。
当然是少不了闪着耀眼光泽的一大筐带鱼、鮸鱼、小黄鱼。
装上两大箱,空余的部分再塞上几条我自己喜欢的马鲛,快要盖不上了才肯封箱。
回程当天起个早,热乎乎一碗姜蛋面下去,出发回杭州了。几天无敌小鲜吃下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晚上煎块牛排吃一吃吧。
最后的结尾我想用渔船上看到的这件T恤结尾。大道理都是多余的,我只想说如果你想你的子孙吃到的是鲜美的渔获,而不是你每天叫外卖丢弃的塑料盒子,你知道该怎么做。
先聊到这里
我煎牛排去了。
本期内容特别感谢:
Jerry和柯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