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扇贝 >> 扇贝做法 >> 看大国渔业崛起后的转型升级
渔业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无论是先民结网捕鱼,还是春秋战国出现水产养殖,先有渔猎后有农耕,水产品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来源之一。
中国渔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可有可无”的副业,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的支柱产业。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我国渔业探索出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相结合、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养捕结合以养为主,
水产供给能力和渔民收入稳步提升
新中国渔业从增加渔民收入、解决群众“吃鱼难”、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需求出发,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并逐渐发展壮大形成完整产业体系。自年起,我国水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已经连续33年保持世界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渔业发展、关心渔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次深入到渔区视察调研,对渔业发展和渔业资源养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时,曾登上渔船,与渔民亲切交谈,询问远航安全情况和生活状况,与船员们分享收获的喜悦。
水产品是重要的农产品,也是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我国水产品年产量多年保持在万吨以上。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29万吨,比上年增长2.16%;海水产品产量.24万吨,同比增长2.20%,淡水产品产量.05万吨,同比增长2.11%。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4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81%;捕捞产量.9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19%。目前,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一渔业大国,养殖水产品占到全世界养殖产量60%以上。
我国渔业发展不仅成功解决了14亿国人吃鱼难的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年,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7.36公斤,比上年增加0.97公斤,增长2.09%,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约占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的1/3。
如今,各类名特优新水产品充盈国内市场,群众在多吃鱼、吃好鱼上有了更多选择,水产品再不是群众餐桌上“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菜品,已逐步变成餐桌上的“必需品”。
我国水产养殖种类达种以上,涵盖鱼、虾、蟹、贝、藻等各类水产品种。其中草、鲢、鳙、鲤、鲫和罗非鱼等鱼类品种产量超过万吨;河蟹产量超过50万吨;牡蛎、蛤和扇贝等产量超过万吨;海带和江蓠产量超过30万吨。海洋捕捞优质水产品的重要来源,鱼类产量超过万吨,虾、蟹等甲壳类水产品产量近万吨。
我国渔业的快速发展在丰富居民餐桌的同时,也给养殖户和渔民带来较丰厚的收益。据对全国近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调查,年,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3元,比上年增加.97元、增长7.35%。以捕捞为代表的生计渔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促进沿海渔区就业和缓解内陆欠发达地区就业压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渔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的支柱产业,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作出历史性贡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也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资源养护让中国渔业厚积薄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国渔业系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渔业绿色发展。
年,我国主动提出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目标,启动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截至目前,我国近海实际捕捞量控制在0万吨以内,沿海11个省(区、市)已全部开展限额捕捞管理试点工作。
为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农业农村部多次调整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年对海洋伏季休渔的时间和作业类型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同时科学设定了休渔期间特许捕捞品种;年再次优化海洋伏季休渔时间,将休渔分界线由三条减为两条,科学稳妥有序扩大伏休期间特许捕捞品种,初步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渔民增收、休渔秩序平稳有机统一。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11.1万艘渔船、23.1万名渔民如期退捕上岸。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和长远发展角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据持续监测显示,长江禁捕1年多来,江豚群体在长江中下游江段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长江刀鱼已上溯至长江中游和鄱阳湖。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状况逐步好转。
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印发通知,对珠江、闽江、海南省内陆水域、海河、辽河、松花江的禁渔管理作出规定并不断调整。年黄河流域正式实施休禁渔制度,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通知》对黄河禁渔期制度进行的调整和完善,延长了禁渔时间、扩大了禁渔范围。目前黄河上游已实现常年禁渔,黄河下游休渔时间达4个月,我国内陆7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制度和我国主要江河湖海休禁渔制度实现了全覆盖。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在组织开展休禁渔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各地每年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0余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近10亿元,放流水生生物苗种多亿尾,为恢复渔业种群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以及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编制发布了《全国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年)》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管理工作规范》,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累计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多亿元,建成海洋牧场多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个,引领带动全国海洋牧场持续健康发展。
多年来,农业农村部全面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全国人大有关决定要求,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水生野生动物交易。年,会同林草局联合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加强旗舰物种保护管理,全面推进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发布并实施中华白海豚、斑海豹、海龟等7个保护行动计划并成立保护联盟。如今,水生野生动物旗舰物种衰退趋势初步遏制,人工繁育技术及收容救护能力日趋提升,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伏季休渔”“十年禁渔”“增殖放流”“海洋牧场”……随着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我国的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持续增强,渔业与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逐步探索出一条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行的新道路。
科技支撑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让渔业新业态层出不穷
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号公告,公布26个经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其中,大黄鱼“富发1号”是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与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建设单位联合选育的新品种,是大黄鱼育种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大黄鱼养殖的良种良法又迈出坚实一步。
曾是我国海洋4大主捕鱼类之首的大黄鱼,因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形不成渔汛,是以刘家富为代表的几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才使得大黄鱼重回“百姓餐桌”。如今,在宁德三都澳大黄鱼养殖基地,新型深水抗风浪网箱的推广使用让大黄鱼的养殖更生态环保。
今年初,浙江象山县渔民一网捕捞公斤野生大黄鱼的新闻引起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