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

奖励法教育孩子,效果显著当心掉进扇

发布时间:2025/6/20 13:34:38   
奖励本来是提高孩子学习动机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奖励不当,那么就会适得其反,从而削弱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意愿。以奖励的方式教育孩子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过只是简单粗暴地给予孩子物质奖励的话,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弊大于利的。奖励式育儿,本质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行为主义心理学专家桑代克提出一种效果律,指的是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么此后,这种行为动作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通俗一点讲,就是家长在孩子考了分之后,给孩子奖励元钱,那么孩子在下次考试中就会努力考到分。很多家长可能就有疑问了:这样看来,奖励式教育孩子效果不是很好吗?当然不好。这些看似不错的结果,其实只是短暂的,并不能长久。我曾经也试过用奖励法教育孩子,初期成效不错,后期悔不当初。当时我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很喜欢画画,于是我就给他报了一个绘画班。看到孩子每天晚上都练习画画,我很高兴,就给他买了一个他很喜欢的玩具车。本以为孩子从此会更加努力勤奋,结果他在那之后画画的积极性骤减,总是研究他的玩具车。不久之后他要参加画画比赛,我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你现在到比赛前一晚都能每天练习画画的话,我就给你买个飞机模型。”他终于又勤奋起来,比赛之后,我兑现承诺。从此我不提让他画画,他就没主动画画了。01、奖励孩子当心“扇贝效应”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自我决定理论。它的内容之一就是说在孩子拥有内部动机的时候,不要使用外部奖励。内部动机指的是个体主动的学习的意愿。就是说如果你的孩子自己喜欢画画,你就不要给他物质奖励。否则,孩子会认为他画画会有奖励,如果你不给奖励,他自然也不会再画画了。这就是奖励法教育孩子的弊端,容易陷入“扇贝效应”的误区(“扇贝效应”指的是在固定时间间隔的前提下,儿童的行为呈现出扇贝壳形状的变化趋势)。扇贝效应有三大误区:1.形成固定周期。孩子在表现出一个行为之后,父母给予奖励,长此以往,一旦奖励停止或者不及时奖励,孩子的行为就会减少。因为孩子在最初的时候,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想法:我做了家务,妈妈给了我10块钱,做家务等于10块钱。其实这就是形成了固定的周期,若想要孩子的某一行为继续,就要不断给予奖励进行强化。2.奖励形式固定。固定不变的奖励物品或者是方式,都会让孩子逐渐失去新鲜感,从而产生厌烦心理。不管是大人还想小孩,总是接受单一的奖励物品,积极性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当孩子对奖励物品产生免疫的话,就算家长持续奖励,那么孩子的行为依旧会减少甚至消失。因为孩子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比如:10块钱不要了,我也不打扫卫生了。3.父母霸道奖励。什么叫做父母霸道奖励?其实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奖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给的,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但是根本不考虑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4.比如说,孩子明明想去游乐园玩耍,父母却偏偏把一堆诗词书作为奖励。在父母看来,这种奖励很好,但在孩子看来,还不如不要。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完全父母说了算,就是霸道。02、如何对孩子正确进行奖励?马克·吐温说过他只要得到一句恰当的称赞,就可以满足地活两个月。说明奖励还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到底该如何进行奖励呢?首先要明确奖励的类型有哪些。育儿专家将奖励分为了三种:1.物质性奖励。比如金钱、孩子喜欢的游戏机等。物质性质的奖励不仅耗费钱财,对孩子的激励作用很有限。用物质交换学习动机,无异于饮鸩止渴。2.社会性奖励。比如鼓掌、微笑、拥抱以及证书表扬等。鼓掌和表扬在学校中是比较常见的,这种奖励更多的是给孩子一种光荣感。湖北宜昌某中学,为鼓励学生练习书法,提出每段时间都会选一副优秀书法作品贴在校门口当校名。为此学校还安置了可掀式的玻璃保护书法作品,以免受风雨侵蚀。孩子看到自己的署名作品被全校师生赞扬,内心肯定自豪,这样的奖励比什么都有效。3.特权及活动。比如可以让孩子当一天一家之主,或者是让孩子决定去哪里游玩。赋予孩子一定的特权,让孩子决定某些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达到奖励的目的,还可以满足孩子的小大人需求。寄语:我国古代教育家颜元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总之,只要家长们注意,要以精神奖励为主,不要让物质奖励成为习惯。要把奖励当作惊喜,而不是家常便饭,记得不定时的奖励效果最好。(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96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