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

教育孩子时,频繁的物质奖励,不利于激发他

发布时间:2025/6/20 14:18:4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热心公益 https://m.39.net/disease/a_5496904.html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最近闺蜜小方忧心忡忡,她在为自己的奖励式育儿感到后悔,因为她发现儿子毛毛越来越任性。毛毛上小学三年级,从来不做家务,看了一篇关于奖励式育儿的文章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未加变通的照搬应用。比如孩子洗了一双袜子会奖励他一个个玩具,整理自己的物品,会奖励给他两元钱,帮助妈妈擦地就去吃一次汉堡等等类似明码标价的奖励。在闺密刚开始实行奖励政策时,毛毛兴趣极大,做各种各样的家务,无论是否能完成,总之只要动手做了就向妈妈要奖励。闺密看到儿子的改变,如此之大于是就屡次提高奖励的力度和奖品,并且在认为奖励起作用之后,就想把这套办法照搬到学习当中,也明确地规定对应的奖励政策。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闺密渐渐的发现事情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孩子不仅开始抗拒做家务,抗拒学习,并且对奖励丝毫没有了兴趣。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会用奖励孩子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想让孩子能够主动的进步,可一旦用错了,奖励就将激不起孩子内心的任何波澜,就如闺密小芳一样误入扇贝效应。

01扇贝效应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在通过实验后总结的一个关于奖励和接受奖励的反应理论。实验结果证明:当奖励形成固定的时间间隔,工作状态会出现高峰和低峰,曲线图就如扇贝的形状一样。扇贝效应需要我们家长正确地看待,并不是说不赞同奖励,而是要区分对待,比如孩子在学新知新习惯等初始阶段,这种奖励就是必要的,但如果不加区分的奖励,孩子那么就会促使孩子行为上开倒车。

02具体来说,奖励是育儿会有三个大误区

误区一,奖励的方式很固定,很规律,形成周期如果家长们的奖励方式很容易被孩子摸出规律,那么孩子就会把奖励当作习惯,也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而且孩子完成每一件小事,就对他进行奖励。这会让孩子越来越得不到满足,当家长无力再承受奖励时,孩子就会彻底放弃,也会使家长的教育前功尽弃,也耽误了孩子的成长。误区二,认为奖励就是买礼物很多家长都会在潜意识中认为奖励就是给孩子买他喜欢的东西,而不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6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