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扇贝 >> 扇贝吃法 >> 哈利波特会让孩子更叛逆吗
叛逆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常见表现。但如果有人认为孩子的叛逆与一套书的影响密不可分,你会怎么想?
我的朋友最近愤愤不平地表示,她儿子越来越不像话了,每天把她气得心口疼。其实细究下来,孩子并无出格的地方,无非就是不听话,脾气大,爱顶撞,对待学习没有小学时那么上心。其实成绩也还好,没有退步,思想也正常,与早恋、抑郁等倾向沾不上边。
这孩子最大的阅读爱好就是《哈利·波特》。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中文版开始,就一头扎进J.K.罗琳设计的魔法世界,成为《哈利·波特》的忠实粉丝,一发不可收拾。
他不仅看完了《哈利·波特》1-8的中英文版本,欣赏了一遍又一遍电影,还读了一部又一部“同人文”,收集了若干件关于《哈利·波特》的纪念品。
个人理解,这样的品牌铁杆“哈粉”很多,与叛逆并无多大关联。全世界究竟有多少《哈利·波特》的追随者?好像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
但几乎每个接触《哈利·波特》的孩子都会被它吸引:这里面渲染的魔法世界,满足了孩子们关于自由、勇敢、探索、合作的精神追求。而这些气质恰恰与叛逆期的个性表现相符。
根据媒体报道,疫情期间,J.K.罗琳给中国的孩子们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可以免费阅读1个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电子书和双语有声书。
当然,J.K.罗琳完全可以更“大方”一些。《哈利·波特》系列一共8本书,为何只免费放开第一本呢?要知道还有《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
而且这免费阅读还有时间限制。这不是吊人胃口吗?不过无论如何,作家的人文情怀和国际大爱还是值得肯定的。
可以料想的是,经过这一轮的免费赠读,一大批孩子的兴趣又被勾起来。既然《哈利·波特》具备一读就让人停不下来的魔法,他们大概率会成为新增的“哈族成员”。
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哈利·波特》
在各大网站的童书排行榜上,《哈利·波特》的销量一直是遥遥领先的。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孩子们为什么从一开始就爱不释手?国内的魔法与玄幻作品也很多,比如《巴拉拉小魔仙》,为什么没有像《哈利·波特》这样火遍全球?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
《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主要人物有着明晰的成长线,从童年到少年及至成年。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和代入感。由于故事的信息量很大,情节有一定的连贯性,如果不按顺序读下去,可能很难理解各种人物的关系往来、各种事件的前因后果。
所以,《哈利·波特》的读者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的,从小读到大。对于喜欢《哈利·波特》的孩子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童年和成长。
《哈利·波特》中关于两个世界的描述,很符合孩子的想象力。魔法世界其实与真实世界没有区别。“威森加摩法庭”、“阿兹卡班监狱”、“古灵阁银行”,还有“医院”、“魁地奇世界杯”、“预言家日报”,以及“巫师无线电广播”等等,都是对现代社会的借鉴和效仿。
魔法世界里也有善恶之分,也有阶层争斗、悲欢离合。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通过阅读《哈利·波特》,理解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他们世界观的形成:追求正义、反抗强权、承担使命、集体抗争、自我牺牲等。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存在是一个亮点。这种学校与现代学校有着高度的相似,学生们的寄宿生活、课堂方式、同学交往、团队竞争等充满了现实与奇幻互通的气息,满足了孩子关于理想学校的想象。
这里的古老渊源、神秘血统也是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他们都向往能到这样的学校学习。再厌学的孩子到了霍格沃茨可能都会迸发主动求知的能量,即便他们仍然要运用上课听课、做作业、做实验、写论文、参加考试这样的枯燥方式。
《哈利·波特》带给孩子们什么收获?
1、培养地道的英语语感。
我们知道,很多哈迷、哈粉们不满足于《哈利·波特》的中文译本,直接攻读原版,看原版电影。得益于此,孩子们的英语突飞猛进。这也可以算做J.K.罗琳对于中国儿童教育的贡献。
以前曾看过一个段子,有家长问“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够不够”,答曰“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肯定不够”。
单说积累词汇量这件事,《哈利·波特》是大有可为的。
《哈利·波特》英文原版的词汇量很大。假设孩子从小学4、5年级的时候开始读原版,一般可以用1-2年的时间把整套书详细读完。这种英文版不适合快速泛读,所以很多孩子会反复轮回。一般来说,读完7或8册,孩子的词汇量达到以上是毫无问题的。
有人曾经用扇贝单词测量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不重复的词汇大约有个,而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时,不重复词汇大概有,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一般孩子都不可能看完一个单词马上记住。但《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特点就在于,很多生词是重复出现的,可以让孩子被故事情节吸引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词汇、感悟语言逻辑,体会文字之美。
所以,想让孩子学好英语,把《哈利·波特》作为一套分级读物,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如果孩子能把《哈利·波特》的原版精读下来,其它的文学作品或者非虚构类读物相信也不难拿下。
2、构建知识体系的完整度。
很多孩子对于英伦文化的深入理解就是从《哈利·波特》开始的。
作为奇幻小说,《哈利·波特》的日常生活感很强,许多故事的发生地点,比如通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国王十字车站、通往对角巷的破釜酒吧,就直接位于英国伦敦的街头。
故事里的情境设置、人物性格、价值理念等都折射了欧洲古老的文化底蕴,在魔法与巫术、科学、迷信、幻想的交融中,孩子的阅读体验犹如在玩迷宫游戏,跌宕起伏。
但对于《哈利·波特》的热爱者来说,把读物与文化的结合理解只是初步,基于此上的再创作、再发挥才是他们乐此不疲的焦点。大概当年J.K.罗琳在困境中写成《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绝没想到她的影响地盘会扩展得这么大。
这主要源于一种奇特的名著“同人文”现象。按照网络上的定义,同人文是由志趣相投的个人或者团体所创作的文学。这种文学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自由”,他们把原著里的人物角色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性别、性格、行为的置换,重新设定逻辑线索,重新解读故事方向。
目前比较知名的《哈利·波特》同人文有《永无止境的夜》、《纯白年代》、《囚徒的房间》、《浮生不思量》、《多比逃亡记》等等。
《哈利·波特》的粉丝们除了热衷于研讨原著,对这些同人文也给与极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715.html